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工作要求,2025年3月22日,深研院党校联合教工机关党支部、环能学院教工党支部、学生"绿色+"协会,共同在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组织开展了"党旗辉映红树林,初心播撒生态绿"主题党团日活动。本次活动创新采用"党建+生态"模式,通过实地研学的生动形式,引导师生党员深刻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又为深圳市打造"国际红树林中心"贡献了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实现了党性锤炼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统一。

出发前集体合影

本次活动以"生态党课强信念、科普研学增见识、植绿实践砺担当"为主线,通过"三位一体"的创新形式,将党性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在广东省红树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讲师马海鹏的带领下,全体人员深入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开展实地研学。马老师首先系统介绍了公园的整体概况,通过"水源寻踪""自然溯源""理念探源"三个维度,生动讲解了深圳水源地保护、"自然学堂"发展历程以及"生态保护"理念的演进脉络,深刻阐释了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固碳能手"的独特生态价值。在讲解中,他特别强调,红树作为深圳"市树",不仅体现了这座城市山海相连、陆海交融的地理特征,更象征着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窗口"地位。红树"盐碱不惧、风浪不屈"的顽强品格,与深圳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高度契合,这种精神传承正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以生态环保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合影

马海鹏老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

学员们沿着蜿蜒的空中栈道缓步前行,俯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景观,近距离观察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行至"观鸟厅"红树林种植区后,工作人员迅速组织工具分发、划分种植区域,并讲解栽种要点。各组学员按组分工挥锹铲土、扶苗培根、踩实固土,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在经过一上午的辛勤劳作,一株株红树苗在滩涂上迎风挺立,为原本裸露的湿地披上了崭新的绿装。活动结束后,学员们感慨良多。亲手栽种红树幼苗的实践,让他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少学员表示:"只有真正弯下腰、流了汗,才能真切感受到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今天的活动不仅美化了海岸线,更让我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坚持。"此次植树活动既为深圳滨海湿地修复贡献了力量,也在学员们心中种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之种。

师生种植本土红树树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岸卫士",红树林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通过科学补植本土红树树种,为修复城市滨海湿地,强化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廊道的生态功能作出了贡献,为深圳建设"候鸟天堂"注入新的生态活力。活动创新设立"党员先锋林"示范片区,探索、助力"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实践路径,旨在引导北大师生和学生党员骨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中。通过开展绿色实践、推动低碳创新、参与生态保护,以实际行动守护粤港澳大湾区的碧水蓝天,为筑牢区域绿色生态屏障贡献北大智慧与力量,彰显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植树现场合影

【学员心得】

东涌红树林湿地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一招”和重要体现,也是融合“生态修复、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自觉用党旗红引领生态绿,那天在挖开园区滩涂的腐殖质后,我将红树苗连同一粒叫初心的种子一起埋入,期望对党的忠诚信仰可以随着树茁壮生长、枝繁叶茂。

第一组 熊鹏 2024级汇丰商学院管理班硕士生党支部


3月22日,我们党员骨干培训班的成员共同前往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参加植树活动。同行的老师向我们介绍着深圳生态保护的历史、红树林成为市树的故事,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深圳这个城市。而我们也正如一棵棵树苗,刚刚来到深圳、扎根深圳。这次活动让我真切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弯下腰、挥起铲子的行动。作为年轻人,既要传承环保理念,更要用点滴行动守护这片土地。期待未来能看着这些树苗和我们的初心一同生长。

第二组 侯锦奕 2024级汇丰商学院金融3班硕士生党支部


3月22日,我和党员骨干培训班的同学一起,在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种下了红树树苗。铲土、扶苗、培实,每一个动作虽简单,但我却感受到了昂扬的生机。这里生长环境极好,因此有着大片的红树林,但我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深耕在西北、在荒漠地区用稀缺的水源,在恶劣的环境中种下一棵棵不同种类的、代表希望的小树,建起对抗风沙的绿色长城。这次活动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在未来,我愿以我微小的行动参与生态建设,与万千同路人一道,在时间的年轮中,栽下更多的、可触可感的绿色希望。

第三组 袁一鸣 2024级国际法学院第一党支部


作为深圳的市树,红树们生长在强风巨浪的恶劣环境中,却依然能够顽强扎根、茁壮生长,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这种精神正是深圳顽强拼搏、敢为人先,不断创造奇迹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红树林研究者和学生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也肩负着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以红树林的先锋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实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红树林,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四组 徐明榜 2024级环能学院硕士生党支部


参与深研院党校组织的东涌红树林植树活动,让我对环保行动有了更直接的体会。清晨的海风带着咸味,滩涂的淤泥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像在和大自然较劲。我第一次知道红树林的根系能净化海水、保护生物栖息地,但亲手种下它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每一株树苗都是对生态系统的微小修补。活动结束时,回头看着连成片的树苗,才发觉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无数人弯下腰、踩进泥里的坚持。作为党员,或许这就是最朴素的行动:用双手为脚下的土地做一点具体的事。

第五组 吕泽霖 汇丰商学院博士班党支部


在滩涂中栽种树苗时,红树林根系过滤盐分的自然机制,让我联想到电池隔膜材料——二者本质上都在解决“选择性渗透”的科学问题。作为锂电方向的研究者,我更深切体会到:新能源材料的突破与生态保护实为“一体两面”。我们提升电池循环寿命的每一次实验,都在为減少化石能源依赖、降低红树林区域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撑。党员的身份意味着既要深耕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等“硬核”技术,也要关注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绿水青山的守护力量。这种“实验室-自然”的双向奔赴,或许正是新材料人的独特担当。

第六组 徐春雨 2024级新材料学院硕士生党支部


走进东涌红树林湿地,我们踏入滩涂的湿泥中,亲手种下一棵棵红树苗。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老师说:“种下去就可以,红树苗会努力自己汲取水分。”自然远比我们想象中坚韧,而人类要做的,或许只是少一点干预,多一点敬畏。种完树回望滩涂,我深刻明白,守护生态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像这样弯下腰、使上劲的亲力亲为。守护绿水青山,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坚持,是从一棵树、一片滩涂开始的久久为功。未来,我也会把这份“扎根”的精神带到工作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的初心。

第七组 吴泓霖2023级信工集成电路硕博党支部


拨开表层金黄的泥土,底下竟露出漆黑的淤。"这是典型的滨海盐渍土,"身旁的同学铲起一撮黑泥,"缺氧、高盐的环境。"我怔怔望着手中的小树苗——就是这样的死亡之地,却孕育出了绵延数公里的红树林。1921年那艘“小红船”上,十二位代表面对的何尝不是一片思想的"盐碱地"?但那些年轻的共产党员,就像红树胚轴般把信仰深深扎进这片苦难的土地。海风轻拂,新栽的树苗轻轻摇曳。终有一天,这些幼苗也会长成绿色长城,就像百年前播下的那粒火种,终成燎原之势。

第八组 魏忻雨 2024级新材料学院硕士生党支部


本次红树林植树活动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行动的力量。七点半的晨光中,我们身着统一的红色文化衫,党旗在身前猎猎飘扬,蓬勃的朝气为这场“绿色征程”铺开序章。踏入滩涂,大家反复调整树苗的栽种角度,确保根系深扎于土壤中。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让我联想到党员服务群众时既需躬身实践的力度,也要讲究科学施策的精度。挂上的铭牌与新生的树苗辉映在阳光下,正如我们,唯有扎根基层沃土,才能成长为遮风挡雨的“林”,理想信念与生态文明在此刻共鸣。

第九组 王文昕 MBA硕士生党支部


周六和骨培班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党旗辉映红树林,初心播撒生态绿”植树党建活动,深刻感受到党建与生态保护的紧密结合。在党旗的引领下,我们共同植下红树苗,每一棵树都是绿色希望的象征。这不仅是环保行动,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实践。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理解到,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建设绿色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旗的指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环保的决心,也为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十组 王新达 2024级新材料硕士生党支部


摄影 | 李佳康 全澍

文字|杜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