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下午,一场跨越百年、连接四代学者的知识接力,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圆满落成。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邱国玉教授将其师门传承的近千册珍贵藏书悉数捐赠,并举行专架揭幕仪式。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馆长薛列栓、副馆长闫伟东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牛宏伟、党委副书记安晓朋、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栾胜基教授、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白志强教授以及邱国玉教授的家人和学生等共同见证这批承载厚重学术生命的典籍喜迁“新家”。

捐赠仪式由闫伟东馆长主持。他在开场中指出,邱国玉教授专藏在规模、体系与传承上均具代表性,是图书馆“学者专藏”建设的重要突破,也为校馆合作树立了新范例。该专藏系统涵盖水文、生态与植物学等领域,囊括中、英、日、俄等多语种文献,专业体系完整。其所含的特色社科文献,亦构成其独特的学术风貌。

薛列栓馆长在致辞中感谢邱国玉教授的慷慨捐赠。他指出,本次捐赠开启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学者专藏”的建设模式,是“学术薪火,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将私人珍藏转化为惠及学界的公共资源,其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维视角与丰富馆藏,更为图书馆探索学者捐赠与科研资料服务的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示范。他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专藏汇聚于此,共同丰富大学城的学术资源。

作为捐赠引荐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牛宏伟在发言中表达了参与并促成此事的荣幸。他感谢大学城图书馆以专业精神为这批学术遗产提供了妥善的保存与传播平台。牛院长指出,这批汇集四代学人智慧的著作与手稿,经过系统整理与展示,既是对邱教授学术生涯的致敬,也是对北大深研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

作为捐赠人,邱国玉教授随后动情分享了这批藏书背后的故事与深厚渊源。这批近千册藏书凝聚了其师门四代学者的传承:从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刘慎谔先生,到其独生女、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刘媖心教授、再到著名植物学家杨喜林先生,最终汇流至邱国玉本人。是沙漠、水文和植物学领域难得的积淀。书籍出版时间从1920年代绵延至2020年代,时间跨度逾百年,语种涵盖中、日、英、俄,共同构成了一部微型的学科发展史与一部鲜活的学脉传承图。

本次捐赠的文献价值非凡,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专业典籍,见证学科演进与学脉传承

捐赠的专业书籍中,既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沙漠植物志》等奠基性的植物学巨著,也有邱教授开创国内先河的《城市生态水文学》及新能源学科系列教材,完整呈现了从经典基础到前沿交叉的学术路径。其中,一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堪称“活的学术档案”——封面之上,依次钤印着四代学者的签名与赠书印记,清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学术传承链:从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书主编刘慎谔先生(1920年与周恩来、邓小平同期留法),传至其女、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刘媖心教授(邱国玉教授的硕士导师),再传至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杨喜林先生(邱国玉教授的岳父),最终汇流至邱国玉教授本人。此外,还有三套传承自邱教授博士导师的日文经典教材——斯米尔诺夫《高等数学教程》、物理学丛书《物理的散步道》及日本水文学系列教材——均为国内罕见的完整馆藏,弥足珍贵。

二、思想印记,跨越时代的文本见证

除专业典籍外,一批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社科类著作同样引人注目。包括1948年于莫斯科出版的中文繁体竖排的《共产党宣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的多种版本《共产党宣言》,以及五十年代苏联出版的俄文原版《海燕》。这些藏品为研究近现代思想传播与文献版本流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见证。

三、学术实录,历时半世纪的科研手记

随书捐赠的杨喜林先生科研笔记,自1955年至2000年持续45年,数十本笔记详尽记录了其科研轨迹,是研究中国植物学发展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四、论文集成,师门传承的学术谱系

捐赠中还包含了邱国玉教授指导的上百册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邱国玉教授的博士导师的博士论文(1980年,日文手写)与邱国玉教授本人的博士论文(1996年,英文)。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术传承链,极具历史感与学科史价值。

五、当代创新,学者自身的开创之作

作为学脉的当代延续,专藏亦收录了邱国玉教授本人的十余部著作,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部《城市生态水文学》专著,及其主编的国内第一套新能源学科系列教材,标志着四代学脉在新时代的开花结果。

2BDFF

在全体嘉宾的见证下,薛列栓馆长向邱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标志着这批学术瑰宝正式成为图书馆的永久珍藏。随后,众人移步图书馆二楼特藏与教参阅览室,共同为“邱国玉教授专藏”书架揭幕。

仪式尾声,闫伟东总结道,这批图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内容本身,它们更是学术精神与师道传承的实体象征。未来,当学子们走进这里,指尖拂过书页间前辈的批注与签名,便能直观地触摸到一段跨越百年的学术坚守与思想接力。

15FD7

“邱国玉教授专藏”的落成,为深圳大学城这片创新的热土锚定了一方深厚的学术基石。 此次捐赠与专架的设立,不仅是邱国玉教授学术情怀的深切表达,更让南国学子得以在此溯源问道,亲炙一代学人的思想精华。这既是北大精神在南国的一次新的绽放,也预示着未名湖的博雅与深圳湾的磅礴,将在此碰撞出更为绚烂的智慧火花。


撰稿:胡宜华 刘泽毅 郭欢敏

摄影:范胜利 刘泽毅

审核:邱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