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应我院徐期勇老师和吴华南老师的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我院客座教授李房有先生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ewage Sludge and Plastics during Co-pyrolysis”的精彩学术讲座。

83383a6b66bd9d3e2e678002b775edef

李房有教授深耕化学交叉前沿领域,研究涵盖环境科学、生物传感、分析化学、代谢组学与纳米材料。近年来,他在防污膜制备、光催化材料开发、废水处理技术、电化学能量生成与电极制备、污水污泥处理与再利用,以及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环境压力缓解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研究。在本次报告中,他系统梳理了污水污泥与塑料混合热解领域的最新突破与关键技术,通过热重分析、GC-MS及机器学习等方法,发现污泥与PET在20%配比下共热解可显著促进挥发分释放,并协同提高苯甲酸产率;同时,不同塑料结构会引发特异性相互作用。该研究为污泥与废塑料的协同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

64dd48788d29171f817599fca5fab776

在互动环节,李房有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视野,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a547859bb8f1897a78541d03d46de065

此次学术讲座活动为全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顶尖学者面对面沟通的宝贵契机,师生们不仅及时了解国际前沿领域最新动态,并在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方面获得启迪,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创新意识。未来,我院将持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搭建更多学术成长平台,助力师生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视野。

讲座嘉宾简介:

李房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7年参与创立新加坡材料工程研究所(IMRE)并担任纳米技术部主任,2007年创立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所(NERI)并担任执委和常务副所长,2010年开始担任新加坡-北大-牛津水环境科研联盟主任。从事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和纳米催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30年,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100多名,其中多人已成为知名院士、教授。在生物传感器、水处理、组学研究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荣获“杜邦成就奖”、新加坡“大学优秀研究奖”以及“杰出科学企业家奖”,担任Electrophoresis (德国)、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美国)、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英国)和Analytical Sciences (日本)等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 (SETAC)亚太区组委会联合主席,新加坡评审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化学标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在国际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460多篇论文,H指数为71,并申请了20多项美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