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环境与能源领域优秀大学生学术交流,吸引青年学子投身学科研究,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以下简称“环能学院”)于7月4日至7日成功举办了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60多名优秀学子参与,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通过专题讲座、分组研讨、成果展示与跨校交流,营员们沉浸式探索学科前沿,碰撞学术思想火花。
7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陆续抵达南燕园。在学院老师和研究生会同学的迎接下,营员们在E栋大厅有序完成注册,领取夏令营资料后,正式开启夏令营之旅。

7月5日上午,开营仪式在D栋阶梯教室举行。学院院长秦华鹏教授发表致辞,对远道而来的优秀学子表示欢迎。秦老师系统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建院以来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布局。他着重阐述了学院在生态环境、能源与资源等领域形成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创新特色,并特别强调了AI for Science(AI4S)方向的战略布局与前沿进展。他勉励同学们珍惜此次交流机会,深入探索学科前沿,积极与导师和同伴互动,在夏令营中收获知识与友谊。开营仪式后,学院教师团队带来了一系列前沿学术讲座。何凌燕教授、陈钦冬助理研究员、秦华鹏教授、许楠教授分别围绕大气环境科学、固废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技术、智能与生态水系统、新污染物的环境筛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讲解,并结合深圳本地生态治理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丰硕成果。

下午的讲座中,李瑞利副研究员分享了大湾区红树林智慧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的最新成果,Maurycy副教授阐述了基于光合微生物的资源循环技术突破,冀豪栋助理教授解析了环境材料与量子化学的交叉研究进展,余珂助理教授展示了盐碱水体微生物“暗物质”识别技术突破,周鹏助理教授则演示了光催化制氢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每场讲座后的问答环节气氛活跃,营员们踊跃提问,老师们详尽解答。讲座后,各相关课题组还组织了深入的师生座谈会。

7月6日,营员们根据研究方向分为5组进行口头报告及交流,分组包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不同方向。每位营员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教师团队围绕专业知识掌握、学术兴趣特长、研究经历成果、学科问题思考及未来规划等维度展开提问与互动,全面评估营员学术潜力与科研素养。


当晚的师生联谊晚会洋溢着青春与温情。在主持人刘璨、汪之棂、钟灵灵带动下,营员们各展才艺:唐梓灵献唱《万疆》,汪之棂演绎古典舞《洛春赋》,金子琳、卢玥分别弹奏《Stay With Me》《River Flows in You》,吴航带来《七里香》,水环境组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秦华鹏老师与营员合唱《异乡人》尽显师生情谊,陈钦东老师与营员合唱《爱拼才会赢》,激昂旋律点燃全场热情。"看画面猜词""听歌识曲""传小熊"等游戏点燃全场欢笑。毛瑞慈老师《东方红》引发现场共鸣,能源科学与工程组师生压轴献唱《燕园情》将晚会推向高潮,激昂歌声凝聚着对学术殿堂的向往。最终全体师生合影,定格难忘夏夜。
7月7日,学院设置了咨询环节,教师团队就推免政策、研究方向等实际问题为营员们提供一对一的详细解答,助力其明确未来学术规划。营员们普遍反馈,本次夏令营内容充实、形式多元,不仅深化了对环境与能源前沿领域的认知,更通过与顶尖学者和朋辈的深入交流,明晰了自身的研究兴趣与发展方向。

本次夏令营通过学术讲座、分组报告、师生座谈、联谊活动和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全国环境与能源领域的优秀学子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活动全面展现了环能学院雄厚的学科实力、卓越的师资团队、前沿的科研方向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环境与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热情与志向。活动在充实而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