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由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SEE学术论坛在E栋213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携手智慧环保路,共筑绿色共同体”为主题,通过现场报告、评委提问与奖项评选等多元形式,就智慧环保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创新实践展开深度探讨。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集体合影
C2-C5全氟烷基羧酸(PFCAs)日益升高的环境浓度引起了全球关注。李少阳同学和潘知乐同学开发的一种半靶向筛查方法共筛查出导致C2-C5 PFCAs的浓度被高估2.18-454倍的9种干扰物,创新性地发现人体代谢物可能导致全氟化合物浓度被严重高估,并通过回顾性筛查揭示了分析干扰的全球普遍性存在。这一突破性发现强调了重新评估环境中C2-C5 PFCAs浓度、迁移转化和生物累积特性的必要性。

李少阳同学进行汇报
环境监测领域正迎来范式转变——从传统的污染物被动监测升级为水质变化的主动预测。这一转变亟需发展新一代智能分析系统,融合高精度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水质预警体系。简展强同学和肖方南同学通过整合气象、地形、社会经济等多维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创性地构建了可解释性预测框架,为流域管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他们的研究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水污染事件,更能预测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

简展强同学进行汇报
水质提升的关键在于污水处理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智能化升级。当前污水处理技术正经历从传统末端治理向智慧化、资源化方向的深刻变革。耿燕妮同学通过构建兼具自适应抗逆与双向代谢协同的微藻-细菌共生系统,通过定向驯化及基因组学解析,揭示其高效脱氮的关键机制。这一研究发现为低C/N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低碳且可持续方案。

耿燕妮同学进行汇报
在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自然灾害的精准化预警可减少污水处理压力。曹小䶮同学突破性地提出一种生成式物理蒸馏神经网络(GPDNN),通过将可微分的水动力学求解器嵌入网络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蒸馏,并在理论上证明该网络可在无观测数据条件下逼近洪水动力学系统。该框架将物理规律融入深度学习,实现零样本下的精准洪水预报。这一发现为数据匮乏地区高效洪水建模提供新的方案。

曹小䶮同学进行汇报
传统交通管理模型难以应对积水场景下的复杂路况,亟需发展新一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毛俊祺同学开发的IIDM(耦合积水场景的智能驾驶模型)深化了现有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机理体系,拓展场景范畴并建立了精细化仿真和调控积水道路瓶颈效应的方法体系。

毛俊祺同学进行汇报
PM2.5作为可吸入肺部的细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危害公众健康的关键污染物。唐可津同学和刘思哲同学通过三年系统监测,分析近年来深圳市PM2.5的化学组成并揭示污染源的演变规律,明确目前污染成因及对未来减排方向和精细化管理措施提供建议。他们的研究强调未来二次颗粒物的生成以及与周边城市进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值得关注。

唐可津同学进行汇报
大气O3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降低前体物的排放,VOCs作为O3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得到广泛的关注。魏成波同学和刘瑀菲同学通过分析珠三角O3浓度时空尺度变化特征,阐明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分布差异的影响以及生物源对O3生成的显著影响;在珠三角典型城市观测探究VOCs光化学污染特征,光化学损失对O3生成以及VOCs来源解析的影响。这一发现创新性地量化了生物源VOCs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开展针对性减排工作的必要性,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魏成波同学进行汇报
从污染防治转向生态监测技术。张润乔同学和刘贵琦同学提出并实施了一套结合半监督学习(SSL)与优化目标检测器的通用制图框架,实现对广西平陆运河沿线海芋植被的大规模、高精度自动化制图。这一高效率、高精度、高适用性的技术方案可用于植被的大范围精细测绘,并为高质量标注数据有限条件下的遥感智能解译提供方法学参考。

张润乔同学进行汇报
近年来MOFs作为环境修复的新材料被广泛用于去除污染物。李渝航同学和胡小艺同学着重介绍团队针对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开发的环境修复体系,在理论层面介绍研究所解决的科学问题,并通过构筑连续流反应装置实现MOFs从批次实验到工业化应用转变。他们的研究系统探究MOFs的全生命周期环境行为,为发展绿色可持续的MOFs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渝航同学线上进行汇报
在评委提问环节,台下的评委们与汇报人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从研究的科学性、数据可靠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维度提出问题,为研究成果的后续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性指导。汇报人面对这些专业提问展开回答,既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体现出严谨的科研态度。这种深度互动不仅完善了学术成果,也为在场的听众带来了更多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评委进行点评、提问
最后,经过评委们对作品创新性、科学性、实验设计合理性、实践价值与现场表现五方面的综合评审,根据分数统计与排名,本次学术论坛评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以及三等奖3名。

获奖合影
第十一届SEE学术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智慧环保领域思想碰撞与创新融合的重要平台。明年春季,第十二届SEE学术论坛将带着对绿色未来的执着追寻再度启航。届时,让我们继续这场永不停歇的绿色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图文:何茹静 刘瑀菲 卿珂馨
审核:冯凝 柯雨露 王逸群 张润乔 杨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