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应徐期勇老师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李笃中教授莅临我院,与固废组全体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李笃中教授从青年教师起步,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跨领域创新的思维,逐步成长为环境领域的杰出代表。李笃中教授以“我只是个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路历程与体会。

1990年初,李笃中教授刚刚踏入科研领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面临着资源匮乏的挑战。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充分利用仅有的设备和文献资料,一本一本地翻阅书籍,寻找可行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懈努力,他最终确定了十个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为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笃中教授的研究策略独具匠心:他选择“大、难、老”的课题——即具有重大意义、难度较高且长期未解决的问题。通过交叉学科的方法,他发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互补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跨领域融合的思维,不仅推动了他的科研工作,也带来了新的突破。

从1992年到2010年,李笃中教授的科研工作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他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并维持在每年30篇左右的高水平。这一成就的背后,不仅是他个人的努力,更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结果。李笃中教授始终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最后,李教授课题组陈星宇博士后介绍了自己研究课题的背景、确立思路以及领域内研究空白和未来发展方向,李教授以该课题为例详细讲解了一个课题从发现到落地的研究过程,助力同学们形成严谨对比、深度挖掘的科研思维。
李笃中教授的科研成长历程,为固废组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故事表明,科研工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正是这些品质,让他在条件有限的启动点厚积薄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李笃中教授于1990年任元智大学副教授,1992年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2010年出任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程学院院长,2013年起担任副校长,现为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现任/曾任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李笃中教授致力于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薄膜生产饮用水、污泥处理及微热量和质量传输过程研究,曾主持多个政企研发项目,并担任台湾化学工程师学会及国际生物过程协会理事长。累计发表1200多篇论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7万次(h=128,Google Scholar),并长期从事期刊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