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发布了《2016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我院大气组的“深圳市大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项目喜获一等奖,这是我院首次获得我省环保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北大深研院为本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协作完成单位包括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我院黄晓锋教授为第一完成人,其他获奖人包括何凌燕教授、冯凝和曾立武老师以及研究生邹北冰、戴静、张彬和王川。
 
深圳市大气PM2.5来源解析研究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全面掌握新时期深圳市PM2.5来源的精细结构为目标,构建和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PM2.5来源的辨识和贡献量化。项目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PM2.5化学组成的高度复杂性和传统受体模型的局限性,系统设计了综合的、多层次的PM2.5源解析技术体系;(2)在源解析模型示踪物选择与参数设计上进行创新性构建,利用不同示踪物有效解析出远洋船舶、VOCs转化、海盐粒子等具有珠三角地域特色的来源;(3)创新地结合应用污染源贡献空间差异法、卫星遥感法和数值模式法来准确区分深圳PM2.5的本地源与区域传输比例;(4)通过匹配受体模型源解析结果与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的新思路,将污染气体二次转化对PM2.5的贡献合理地转化为对一次源的控制。
        本项目于2014年12月在广州通过了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三方联合论证,成果被鉴定为“特色鲜明,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得到了深圳市政府部门的采纳与应用,帮助深圳市于2014、2015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PM2.5达标,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最优水平。本项目建立的适于珠三角地域特点的PM2.5源解析技术体系还在东莞市、珠海市和全省其他地区得到了效果良好的推广应用,为广东省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深圳市大气PM2.5来源结构